如何撰寫高質量的文獻回顧:步驟、技巧與常見錯誤(Literature Review點寫?)
- SYG Team

- 6天前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在撰寫學術論文時,文獻回顧 是每位研究者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它不僅為您的研究建立理論基礎,也幫助讀者理解研究的背景、重要性及創新之處。一篇高質量的文獻回顧能夠提升整體論文的學術價值,甚至直接影響審稿人對研究的評價。
然而,對於許多學生與初學者來說,撰寫文獻回顧常常是一項艱鉅任務。究竟應該從哪裡開始?怎麼搜尋與篩選文獻?又如何組織與撰寫內容,讓其結構清晰、邏輯嚴謹?本文將以具體步驟與技巧,全面解析文獻回顧的撰寫方法,並分享避免常見錯誤的策略,幫助您一步步打造一篇高水平的學術回顧。
什麼是文獻回顧?
基本定義
文獻回顧(Literature Review)是對某一研究主題下既有文獻的整理、分析、歸納與評價,通常位於論文的前段,用以建構研究背景、理論依據與研究動機。
文獻回顧的目的
呈現學術現況:描述該領域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。
辨識研究空白:指出哪些問題尚未被解決或深入探討。
定位您的研究:說明本研究如何延伸、補充或挑戰現有研究。
建立理論基礎與方法論依據:幫助選擇研究設計、方法與分析工具。
為什麼撰寫高質量的文獻回顧這麼重要?
一篇用心撰寫的文獻回顧,不只是文獻的羅列,更是研究價值的論證基礎。以下是其學術與實務價值:
展示您對領域的熟悉度
強化研究的合理性與必要性
提升學術說服力與研究信譽
幫助您釐清研究焦點與問題
如何撰寫高質量的文獻回顧?
以下是撰寫文獻回顧的五個主要步驟,每一步都至關重要:
以下分為五個具體步驟,每一步都包含詳細指引與建議。
第一步:計劃與準備
明確研究範圍與目標
定義主題的時間範圍(例如:2010–2024年)、地理區域(例如:亞洲地區研究)、研究對象(例如:大學生)等。
列出關鍵詞與主題詞(可使用 MeSH 或 ERIC 詞彙表)幫助建立檢索策略。
建立系統性搜索流程
使用不同的資料庫(如:Google Scholar、Web of Science、PubMed、CNKI、ProQuest)
記錄關鍵詞組合、篩選條件、搜尋結果
使用引用追蹤功能,找出關聯研究與延伸閱讀
✅ 小提示:可搭配 PRISMA 流程圖來記錄文獻篩選流程,適用於系統性文獻回顧。
(2) 制定搜索策略: 使用關鍵詞和學術數據庫(如Google Scholar、PubMed或本地圖書館數據庫)進行文獻搜索。記錄您的搜索過程,包括使用的關鍵詞和篩選條件,方便日後追溯。
第二步:文獻評估與篩選
確認文獻的學術品質
優先選擇同行評審的學術期刊文章
注意出版時間、影響因子、作者背景
檢查是否為二手資料、非正式發表(如部落格或論壇)
建立篩選準則
包含標準:例如,研究對象需為大學生、以質性方法為主
排除標準:例如,非原始研究、語言不符、樣本不足等
第三步:組織與分類文獻
這一步是文獻回顧中最耗時也最關鍵的部分。
主題式分類
依研究重點劃分段落:如「理論基礎」、「研究方法」、「研究結果與爭議」、「未來研究方向」
建立邏輯關係
使用比較語句與過渡語串連內容,例如:
“與此相對,XXX發現...”
“儘管作者A主張...,但作者B則認為...”
引用圖表輔助說明
可使用表格列出主要文獻摘要、研究方法、樣本、結果
使用概念圖(mind map)展示文獻之間的互動與趨勢
第四步:撰寫文獻回顧內容
撰寫引言
開門見山說明主題背景與撰寫目的
例如:「隨著數位學習的普及,學者們開始關注其對大學生學習策略的影響... 本文回顧相關文獻,以釐清此領域的研究趨勢與不足。」
撰寫主體段落
每段聚焦一個主題,開頭先簡述該主題下的研究趨勢,再逐一評論具代表性的研究。
提出批判性觀點:哪些研究設計完善?哪些樣本偏頗?有何改進空間?
撰寫結論
總結文獻發現的主要趨勢
指出學術空白與矛盾之處
引出您研究的必要性與貢獻
第五步:修改與校對
檢查內容邏輯
是否有因果、對比、時間或遞進邏輯?
是否每段開頭清楚,過渡自然?
語言與格式校對
使用 Grammarly(英文)或改用 Word 校對功能(中文)
統一引用格式,例如 APA 7th、MLA、Chicago
確保引用完整
每段引述都應標明出處
引用資料要出現在參考文獻清單中
常見錯誤與避免策略
常見錯誤 | 建議做法 |
僅列舉文獻,不加評論 | 提出分析與批判性回應,例如方法的限制或理論的偏差 |
文獻不相關 | 嚴格篩選與研究問題相關的研究,避免偏離主題 |
引用過於集中 | 引用多篇不同來源的文獻,建立廣泛背景 |
忽略研究之間的關聯性 | 展示文獻間的對話與對立,提升深度與連貫性 |
常見問題解答(FAQ)
Q1:文獻回顧需要包括多少篇文獻?
答:視研究範圍而定,碩士論文通常建議至少 30–50 篇,博士論文則需 80–100 篇以上。重點在於品質與相關性,不只是數量。
Q2:可以引用中文資料嗎?
答:可以,但應搭配英文期刊或國際資料,增加多元性與國際化視角。
Q3:可以用 AI 工具(如 ChatGPT)來幫忙寫文獻回顧嗎?
答:可以用作初步整理、分類與語句優化工具,但應避免直接複製生成內容,確保學術誠信。
小結
撰寫高質量的文獻回顧,不只是學術要求,更是展現您批判思維與學術功力的最佳舞台。只要您善用資源、規劃明確、組織清晰,便能打造出一篇結構嚴謹、內容豐富的文獻回顧。
💡 如果你覺得本文實用,不妨分享給同學或收藏備用!有任何問題,也歡迎留言交流,我將定期更新更多學術寫作技巧與工具教學。












留言